讲话稿的语言怎样做到口语化?怎样阐述“大道理”?
- 技巧分类:职场办公
- 技巧标签:领导  讲话稿 
- 技巧链接:https://wpfx.org/skills/3604.html
- 技巧详情:
讲话稿的语言怎样做到口语化?
前面讲到,机关文稿与其他体裁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大不相同,而在机关文稿中,讲话稿的语言风格又与调研报告、工作总结、文件等文种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语言的口语化。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讲话是直接面对听众的,口语化的好处在于:通俗易懂,生动自然,便于领会,富有亲切感。领导在讲话中布置任务,提出要求,虽然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也不能老是板着脸孔,发号施令,也不能文绉绉地搞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词句,而要以深入浅出、生动鲜活的语言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讲话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如《反对党八股》,历数党八股八大罪状,这本是很严肃的,但语言平白如话、生动活泼,间或用上一两句形象化语言,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显得庄重而又诙谐,贴切而又自然,令人百看不厌。
要达到口语化的要求,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用词要通俗易懂,戒深奥、生涩。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只要思想解放了,就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这是口头语,意思一听就明白;改成书面语就可以是“惟有解放思想,方可克难制胜”,这就“文”一些了,不过意思还容易懂;如果再“文”一点,变成“砸碎思想桎梏,必能所向披靡”,乍一听,就有点不知所云了。有的同志以为用一些平常少见的生涩词汇就能显示自己有水平,其实是大错特错。同样的道理,讲稿中引用名言、格言也要挑选那些一听就懂的句子,如“水太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载舟,水亦覆舟”,就比较好懂,若用“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之类的生僻句子,就让人莫名其妙了。
二是语气要亲切自然,戒生硬、蛮横。既然是面对听众讲话,哪怕是揭示很深刻的道理,哪怕是对某些人和事提出很尖锐的批评,语气也与书面语不同,它需要一种能让人接受、与人沟通的口吻,使人感到你是在那里讲道理、说心里话,而不是拿出领导的架势教训人。比如这样的句子:“同志们想想看,不刹住这股浮夸虚报的歪风,怎么得了呢!”问题提得很尖锐,但前边一句“同志们想想看”,听起来就很顺耳、很亲切。如果换成“你们想想看”,就变成指责的口气了。类似的句子还有一些,如“正如同志们所知道的那样”、“我们大家都要时时扪心自问:我为党和人民贡献了多少?”、“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里第一人称的用法很起作用,虽然是要求听众怎样怎样,但听起来就是领导者把自己也摆进去了,感觉就好得多。还有一些批评不良现象的句子。语气不同效果也不同,比如:“的确,基层工作十分辛苦,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具体、很复杂,但是,这能成为我们某些同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理由吗?”这话“火药味”够浓的了,但有前边几句表示理解、体贴的话,被批评者就比较容易接受。比较一下,如果没有前面几句,即使“火药味”再浓一点,也未必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句子要生动鲜活,戒古板、陈旧。要尽可能多一些常见常用的语言,多一些生活气息,多一些贴近实际和贴近人心的话,少一些书生腔和学究气。举个例子来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和“干部一定要模范带头”,两句意思差不多,但前一句明显生动得多,后一句则显得一般化。要使句子生动鲜活,可以有多种手法,比如用隐喻手法揭示某种道理,“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用明喻手法鼓舞士气,“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用归纳手法和简短易记的语言抨击不良现象,“我们有的干部一天到晚考虑的只是位子、房子、车子、票子,惟独不考虑发展经济的路子、帮群众致富的法子”;用语气词表达情感,“这样下去很危险啊!”、“道路已经开通,目标就在前头,同志们努力啊!”此外还可用幽默语言调和气氛,用情感化语言打动人心,等等。当然,并不是每篇或通篇讲话都可以采取上述方法,要看具体情况而用,用得恰到好处。
四是句式要轻松爽口,戒拖沓、做作。稿子念起来要轻松、顺当,不觉得拗口、别扭和疲累,听众听起来也觉得清爽、舒服。这就要求,句子要尽可能简短、明快一些,说一句是一句,该断开的时候就要断开,千万不能黏黏糊糊地搞一些让领导念得上气不接下气的长句,更不能搞一些让人头晕脑涨的复式句和欧化句,比如这种句子“正因为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才不能不引起高度警觉并采取断然措施”,就是相声演员念起来也会觉得费劲,不如改成:“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我们一定要高度警觉,采取断然措施。”
不过需要指出,讲话稿的口语化并不是纯粹的大白话,也不是领导不用稿子即席讲话那种轻松随便的口语,而是一种书面化的口语,或者说,是介于大白话和书面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是大白话的自然、活泼和书面语的庄重、严谨的结合体。纯粹用书面语行不行?前面说过,不行;那么,纯粹用大白话行不行?当然也不行。比如领导即席讲话,“嘛”呀“啊”的语气词屡屡用到,个别领导甚至连“他妈的”这样的“国骂”也会冷不丁冒出来,生动是生动,甚至还让人觉得亲切,但如果写到稿子里边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这种差别是需要我们细心把握的。再举个例子:“同志们,我们都是来自群众,千万不能忘记群众、脱离群众呀!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权力欺压群众,就会被群众打倒。”这段话,既浅显,又深刻;既亲切,又发人警醒,较好地体现了讲话稿语言的特点。
讲话稿怎样阐述“大道理”?
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讲话稿不能不讲道理,道理不讲清楚人们就不理解,布置的工作就难以贯彻下去;有时候道理还须上升为理论,常言道“理论指导实践”嘛,领导者不懂理论、不讲理论怎么行?有些会议上的讲话还得大段大段地讲理论,比如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你要指导人家搞理论,也得表现点理论素养才行。不过,人们通常所说的“道理”与“理论”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道理即理论,理论即道理,反正都是一个“理”字,都是告诉人们一个“为什么”。但怎样讲道理又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讲多了人家烦,讲少了人家不明白,讲浅了等于白费劲,讲深了又让人搞不懂。而目前人们对讲话稿讲道理较普遍地存在一种厌烦情绪,一听到“进一步提高认识”或者“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之类的话题就皱眉头、不愿听,要不就认为“这样的道理听过千百遍了,不讲也知道”,要不就认为“讲那么多理论有什么用?能给我项目和资金吗?能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吗?”之所以有这些说法,除了他们本身的某些原因以外,我以为与某些讲话稿讲理论、讲道理讲得不当也是大有关系的。其主要表现有:
(1)深奥玄妙,晦涩难解。有的同志为了显示自己读过很多书,有学问、有水平,在讲话稿中有意搬进一些人家从来没听过也没见过的新名词、新观点,比如这样的句子:“为了解决好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人口控制、能源消耗等一系列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善于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加以研究,包括对系统的科学含义、结构、功能、熵、随机性以及如何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各种不同系统的理论研究”,前半段好懂,后半段有多少人懂?什么“熵”,什么“数学语言”,一般人听来简直如听天书。还有的同志认为,讲理论就要深刻,要深刻就要运用深奥的语言。殊不知,最深刻的东西常常也是最朴素、最实在的东西。如邓小平同志的著名论断:“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深入浅出,一语中的。如果用所谓“深奥”的语言来阐述,免不了要把一大堆理论、概念搬出来,折腾老半天,人家还不一定能听懂。
(2)空洞说教,脱离实际。有些讲话稿中道理归道理,实际归实际,道理与实际成为“两张皮”,好像一个大理论家坐在那儿喋喋不休地高谈阔论,对解决实际问题一点不起作用。比如这样的论述:“能不能解决好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实际上是能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能不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能不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能不能保护和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大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各地农民群起响应,原因盖出于广大农民不堪重负,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道理当然没有说错,但接下去没有分析农民负担重的原因,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只是干喊几句“对违规加重农民负担者,一律从严查处!”、“出了问题,追查党政一把手的责任”之类的话,人家当然不感兴趣了。
(3)照搬照抄,套话连篇。有的同志为了省事,需要讲道理、讲理论时就从马列经典著作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报刊文章中“拿来”,大段大段照抄;更可笑的是,有时省、市、县三级领导人对同一项工作的讲话竟如出一辙,除了把“我省”改为“我市”、“我市”改为“我县”之外,差不多全盘照搬,特别是讲道理、谈认识的部分几乎一字不改。比如讲到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层层都讲这样的大道理,好像除此再没有别的道理可讲,好像大家都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似的。为什么不结合你这个市、你这个县的实际谈谈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呢?比如你这个地方多数国有企业半死不活,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太低,由此来分析搞活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是既符合上级精神,又更实在、更对路、更有说服力吗?
(4)不着边际,空发议论。有的同志似乎天生的爱讲理论,或者以为不多讲几句理论就不够水平,所以无论布置什么工作、提什么要求,都要先来上一大段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之类的论述,接下去再谈具体的事情。比如讲到农业问题,首先讲的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不发展,就不能提高农民收入,就没有农村的进步与繁荣,就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所以各级党政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接下去讲到计划生育,首先讲的又是“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不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就会造成人口过快增长,就会给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就业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各级党政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你看看,这些一般化的、讲过千遍万遍的、大家都很明白的道理,讲多了能起什么作用?当然,对这些工作也需要不断地深化认识、不断地讲清道理,但不能关在屋子里想当然,老是重复那些老掉牙的东西,而要根据不同阶段人们的不同思想实际,把问题找准,有的放矢地讲道理。比如对农业的认识问题,有人认为搞农业不能致富,也有人认为搞工业化、城镇化就可以丢掉农业,针对这些具体的认识问题来讲清道理,就生动和实在得多了。
从以上指出的问题可知,讲话稿阐述“大道理”的最起码要求是:深入浅出,富有新意,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其中,“切合实际”这一点最带根本性,如果不注意多深入基层、多接触实际,光凭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讲理论讲不好,讲实践也不行,这样的讲话怎么会受欢迎呢?
要把“大道理”讲好,除了注意避免上述问题外,技巧上还需把握几点,有心者不妨试试:
第一,博采众家之言。逢到要讲理论和认识问题时,如果自己把握不准,需要参照他人的说法时,千万不能被一两篇文章或一两个领导人的讲话“套”住,“套”住了就会钻不出来,想来想去总觉得人家讲得好、讲得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自己再也想不出新的语言,于是只好照搬照抄。那怎么办呢?这时你不妨多看几篇报刊文章和“大手笔”们写的稿子,看看对同一个问题大家是怎么说的,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受到启发,这样思路就会开阔多了。你会发现,同一个道理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假如你这时仍然形成不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来个“移花接木”,把几方面的有关句子有机地糅合起来,这样也便成了自己的东西,人家也看不出抄袭的痕迹。这样做多少有点“投机”的味道,但总比原封不动地照搬某一个人的说法好得多。
第二,用自己的语言。无论谈什么理论问题、认识问题,无论参阅了什么大部头著作或重要讲话、重要文章,最好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这才叫真功夫。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这种“自己的语言”并不是信口开河、信马由缰,它同时还必须贯串和符合科学的理论、上级的大政方针,因而它是一种不带抄袭痕迹的、建立于对上级精神理解与消化的基础上的“个性化”语言。比如上级领导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这话够“经典”了吧?如果起草时需要讲到这层意思,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变过来:“我市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不解放思想,不从实际出发办事情,事业发展就要遭受挫折。”这一变,不但没有背离上级精神,而且是结合本地实际讲道理。
第三,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切入点。就是前面提到的,讲理论、谈认识,不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想象可能存在哪些认识问题、哪些方面需要加以理论引导,不能“以一己之心度众人之腹”,否则要么是放“空炮”,要么是不对路。正确的方法是,如果你对某个认识问题、理论问题的确感到无从写起,千万不要勉为其难,而首先要了解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看看存在哪些理论上的迷惘和认识上的偏差,以此为切入点,写起来就会感到有东西可写。不妨再举个例子:为了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指示精神,各级党委都召开会议进行学习、贯彻,这时,领导讲话稿中怎样阐述“讲政治”的重要性呢?如果照抄中央领导讲话和报刊言论,省事倒是省事,但那是面向全党全国的,人家多半已经听过了也看过了,重复一遍没多大意思;如果不照抄,按中央领导和报刊言论那种口气来阐述,也不行,你怎么写也未必写得过上头那些大理论家、大笔杆子们,弄不好还弄出点纰漏来。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从本地干部的思想实际中找切入点。好,有了,的确有些同志认为:“讲政治是中央的事,我们市、县干部需要讲什么政治?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就行了。”抓住这种片面认识来写,从基层干部同样需要讲政治来展开论述,不仅内容充实,角度新颖,针对性也会强得多。
第四,把理论和认识问题融会于谈实际工作之中。这种方法最宜用于对基层干部和一般群众讲话,因为他们处于改革与建设的第一线,不习惯也不喜欢听纯而又纯的高深理论,他们所需要的是朴素的、实在的、管用的道理。从写作要求上来说,这种“道理”必须是认识与实践的结合体,听起来既像在讲道理,又像在谈工作,二者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而且讲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让我们看两个例子:
其一,某篇讲话开篇就谈加快发展的必要性,这当然属于认识问题了。如果作为纯认识问题来写,那就是“海阔天空”了,包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后就要挨打等大道理都可以扯进去,但这没有必要,即使要讲,也不宜用太多笔墨。因为这是地方领导人的讲话,不需要站到中央领导人的高度去讲,讲清、讲透你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加快发展就可以了。这样,你就可以扣紧本地实际来讲,比如将经济总量、人均占有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指标与周边地区或发达地区做一对比,从存在的差距来说明不加快发展就要继续落后,听众一听就理解了、思想也通了,认识和行动就能统一得起来。
其二,某篇讲话谈到如何认识农村工作面临的困难、树立必胜信心的问题,同样地,如果就认识谈认识,可以列举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改革开放的政策等一系列有利条件,可以指出害怕困难、消极悲观所带来的一大堆危害性,甚至还可以从矛盾运动规律中找到克服困难的理论依据,但光这样讲不行,太玄了,太空了,还是讲实一点为好。这篇讲话是这样写的:“存在困难是事实,但同样的困难,为什么在××县却不难?如农产品一度滞销,他们想方设法打开了广东、福建、江苏等地的市场,外销率达80%以上,没有出现卖难问题。这说明,只要思路宽,务实精神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用的又是身边的例子,说服力就很强,也很有启发作用。
发表评论(审核通过后显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