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式讲话稿怎样起草?怎样整理领导讲话?
- 技巧分类:职场办公
- 技巧标签:领导  讲话稿 
- 技巧链接:https://wpfx.org/skills/3609.html
- 技巧详情:
应急式讲话稿怎样起草?
所谓应急式,即事发突然,要在短时间内拿出稿子。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但偶尔也会碰到。比如:上级有新的指示精神,领导觉得原来准备的稿子不行,要推倒重来;某个会议上某领导本来没有准备讲话,突然又觉得应该讲一讲;某个应景仪式,本来没有安排某领导讲话,但某领导突然又答应了去讲话;某次汇报会上,领导原来打算即席讲一讲,后来又觉得要有个稿子。类似这些情况,起草稿子的时间就非常短,可能是一天,也可能只有三两个小时,甚至更短。有些同志可能就要犯难了:我的天,就是神仙也不可能写这么快呀!
笔者见识过这么一位经验丰富的“大手笔”:凡接到写稿任务,他不像别人那样提前几天就进入紧张忙碌状态,相反倒像没事儿似的,把有关的材料看上一遍,然后就去散步、串门子聊天、听音乐了。直到会议即将召开的前半天,他老先生突然咕咚咕咚灌下去半斤白酒,然后把门一关,才思如涌,笔底生风,几小时过去,一篇大稿子就出来了,而且连标点符号都不用改动一个,领导也照念不误。
此公的“上乘功夫”固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这种近乎怪诞的写作方式也并不值得提倡,但至少有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并仿效,这就是:注重平常的积累和思考。看得出,如果不是平常注意学习,注意掌握上级精神和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运行情况,注意思考、分析有关问题,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吗?即使他思维再敏捷、文字水平再高,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由此推及应急式讲话稿的起草,之所以“急”,我觉得首先还不是急在文字上,而是急在脑子里边有没有现成的材料可调用。如果没有,查资料、搞调查又来不及,那就真要急得团团转了。所以,无论材料急不急,平时都要注意学习和积累,基本的、重要的东西还要强记,在脑子里边建起一座内容丰富的储备库,以供随时调用,这就叫做“手中有情况,临阵不慌张”。这是其一。
其二,应急式任务一来,也许容不得你仔细考虑结构和提纲了,只能先抓主题和大的层次。首先是主题,即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领导讲话要围绕什么问题来展开;主题明确了,再考虑分哪几个层次来讲。走好了这两步,文章的基本框架就有了,就可以动手写了,至于各层次内部具体讲什么,只能边写边想,水到渠成。举个例子:某领导临时决定要在政研工作会议上讲话,限半天交稿。这时你的当务之急不是考虑怎样开头,而是赶快找准和抓住主题,比如“政研工作要为优化决策、促进发展服务”,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设计三个层次:“一、政研工作者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二、政研部门要在重点、难点问题上为党委、政府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三、实事求是是政研工作的生命。”这样,大的框架确定了,写起来就会比较顺手,而不至于手忙脚乱,也不至于前后颠倒重复。有的同志不懂这一要领,心里一急,提笔就写,结果要么是越急越写不出,稿纸揉了一张又一张,要么是语无伦次,层次混乱,写到后边又来推倒前边,反而浪费了时间。
其三,抓住关键观点、关键内容和关键词句,把主要意思表达清楚。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不可能像平常那样仔细考虑起、承、转、合的每一个细节,也不可能把每项工作的具体内容都说全,只能拣主要的、关键的东西来写。事实上,能做到这一点,文章也就基本成功了。仍以上面这个例子说明:确立主题、设定层次之后,每一层次怎么展开?可行的方法是:先不管哪一种题材怎么摆布、哪一句话怎么说,先把关键性的观点抓住,比如第一层次可以围绕“政研工作者必须善谋”来展开,第二层次可以围绕“让更多的调研成果为决策所用”来展开,第三层次可以围绕“政研工作为什么要说实话、真话”来展开。集中讲清楚这些关键性问题,我看就很不错了。
另外有些应景式的讲话,如欢迎词、祝贺词等,通常都有大致的格式和一些基本用词,如欢迎某兄弟单位代表团前来考察,其大致层次是:表示欢迎——简要介绍本地情况——表示友谊,希望携手合作——希望兄弟单位多多批评指导、传经送宝,祝考察成功。又如某领导到下属单位的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其大致层次是: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肯定该单位所做的工作——原则性地提几点要求,希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凡起草类似这种应急式讲话,我们脑子里要立即闪现这样的轮廓和线条,然后依次把有关的内容“填”进去,写作速度就可以快一些。
最后还要注意,既然是应急式,思维就要力求快捷连贯,文字要尽可能一气呵成。如果字字斟酌、句句琢磨,那就是舍本求末了。只要主题突出、层次清楚、基本的和重要的东西讲到了,即使文字粗糙一点也没关系。如果这篇稿子需要印发,就可以在领导讲完后再来仔细打磨。当然,如果你能够写得既快又好,那就更难得了。
怎样整理领导讲话?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领导在讲话稿的基础上作了某些发挥,或加进了几个重要观点,或插进了某些重要内容。这种情况比较好办,领导在讲话时把它们原原本本记下来,领导讲完后再加进去。如果观点欠准确、层次不顺当、句子不通顺,作一些技术处理就行了。另一种情况是,领导是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作即席讲话,有的可能顺当一些,稍加整理就成为一篇文章;有的则可能讲得随便、零乱一些,要整理成为文章就有一定难度了。这种情况下,最基础的工作是把领导所讲的话通过记录或录音全部记下来,这样整理起来就会有充分的材料依据。有的同志只记要点,整理时再来发挥,其实这是自找麻烦:即使你发挥得很好,也要费时费力,何况你未必都能发挥得准确、能符合领导的原意呢?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还是忠实于领导的原话、原意为好。到了整理阶段,我们再来研究和推敲——
层次顺畅不顺畅?因为是即席讲话,可能出现层次不顺的情况,比如:本应作为第一层次的摆到了第二、三层次,层次之间联结不够紧密,各层次的内容相互穿插、重复。这种情况下就要把层次理顺,该作为哪个层次的就调整到哪个层次,该属于哪个层次说的话就集中到哪个层次之内。比如某领导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谈了四点意见:“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制订并落实优惠政策,激励外商和民间投资;三、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能源和公路建设;四、落实领导责任制,确保各项任务完成。”这四个层次的摆布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第一层次的“加强领导”会与第四层次重复,不如把它并入第四层次,第一层次集中谈认识问题;二是,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应该对换,先讲重点再讲投入,前者是任务,后者是措施,逻辑上更顺当一些。
观点准确不准确?如果不准确,就要予以修正,使之准确。为什么说“修正”而不是“改正”呢?这是因为,除非这个观点完全错误,要不就必须尊重和保留领导本来的意思,只是在该观点的表述方法有所欠妥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这就像木工用刨子刨木料,目的是使之平整光滑,而不是把木料废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某领导即席讲话中提了这样一个观点,“各级干部尽可放开手脚大胆干,出了问题,只要不是中饱私囊,可以不追究责任。”这句话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思想也够解放的,但表述上欠周密,不是中饱私囊就不追究责任,那么由于失职渎职给国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要不要追究责任呢?这显然是一大漏洞。所以在基本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可以改为:“各级干部尽可放开手脚大胆干,出了问题,只要不是明显违背党纪政纪和政策、法律,可以免予追究责任,吸取教训,改了就好。”这样表述就比较完整、准确了。另外,之所以强调“修正”而不是“改正”,其中还有一层意义,即尽可能让领导的真实思想得到充分表达。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只要该领导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最精彩的、听众最喜欢听的讲话其实还是即席讲话,因为它不像写好的文稿那样要受到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有时还不得不讲几句空话套话,它可以在一定的空间自由发挥,所表达的往往是领导同志的实话、真话甚至是心里话,是他独到的、不入流俗的、不是八面玲珑打官腔的、能表现个人风格的真实思想,其中还不乏真知灼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常为领导起草讲话稿,引经据典,寻章摘句,左推敲右琢磨,把每一层意思、每一句话都“磨”得很正确、很规范,但有时候却把领导思想中的“亮点”也给磨掉了,变成一篇沉闷而毫无生气的官样文章。正因为如此,我们平常就要十分注意捕捉和积累这种“亮点”,整理讲话时更不能随意更改或删掉。
语句通顺不通顺?不通顺的情况肯定会有的,就像平常说话一样,哪怕是思维再敏捷、口齿再伶俐的人,也免不了会有词不达意、前后重复和思路突然中断的时候。但即席讲话的好处恰恰又在于:它是以纯粹的口语化而深受听众欢迎的,偶尔的停顿、重复和频频出现的语气词,反而让听众觉得自然、亲切;更重要的是,不少领导在即席讲话时生动幽默,妙语连珠,使会场气氛轻松活跃,让听众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其效果比板着脸念稿子当然要好得多了。所谓“整理”,“整”即调整,“理”即理顺,而不是叫你去推倒重来。所以在整理讲话时一定要注意:只要层次基本清楚、语句基本通顺,就要尽量保持原貌,尤其要注意保持该领导原本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中的精华部分;我们的责任仅仅在于,把明显不顺的地方理顺,把明显不当的用词改过来,千万不可自作主张把它改成文绉绉的“八股调”、书生腔。举个例子:某领导到纪检工作会议上即席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有的干部,喝起酒来一斤两斤不醉,打起扑克麻将来三天四夜不累,可做起工作来呢,五年六年不会!这样下去,你不感到羞耻吗?”这话说得生动诙谐,仅“羞耻”一词用得不够贴切,换成“问心有愧”就可以了。而如果把它改成“有的干部成天沉醉于吃喝玩乐,工作上却平庸无为……”当然也说得过去,但那种生动诙谐的语气就没有了。
意思完整不完整?即席讲话不仅要求思维敏捷,而且要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一句一句、一层一层地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完整。但有时由于思维出现跳跃,忽略了前后照应,或由于说话的节奏太快,语言运用不够周密,就会出现意思表达不连贯、不完整的现象。来看两个例子。例一:“群众批评我们,甚至骂我们,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群众的批评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把脸上、身上的脏东西清除掉,我们就可以变得干净一些、漂亮一些了。”这两句话之间就出现了跳跃,插入一句“我看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意思就连贯得起来。例二:“对部分乡镇干部不安心在基层工作的问题,我觉得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在乡镇工作,条件的确比较差,工作压力的确很重,但是,这难道就能成为甩手不干的理由吗?大家都要求进城,那么基层的工作谁来做?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谁来解决?……”如此这般说下去,本来前边说“从两方面来看”,但只说了“一方面”,接下去没有了“另一方面”,意思就残缺不全了。整理时我们就要顺着领导的思路想下去:这“另一方面”可能是什么呢?可能是上级对乡镇干部关心、教育和支持不够,也可能是有关部门的土政策导致乡镇负担太重,择其一种补上去,意思就完整了。
句子干净不干净?所谓干净,指的是句子要尽可能凝炼、简洁,不重重复复,不拖泥带水。不过这里所说的“干净”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即席讲话不可能像写文章那样斟词酌句,既然是口语化,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语句,如语气词、关联词、过渡词以及某些毫无必要的重复用语等等。这样就给整理工作带来了难题:句子不干净固然不行。因为整理出来的文章也必须是文章,不能原封不动把那些枝枝蔓蔓的东西也搬过来;但太干净了也不行,太干净就失去了口语化的特点,变得不生动、不自然了。这里就有一个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比如这样一段话:“我们有的同志也太不像话了吧,啊?洪水都快冲到家门口了,他老先生还在那里搂着老婆睡大觉!这样下去还得了吗,啊?这究竟是警觉性不高呢,还是责任心不强呢,还是这个这个……对人民生命财产漠不关心呢?”很显然,这段话就要予以必要的“修剪”,把无关紧要的话去掉,变成:“有的同志也太不像话了吧?洪水都快冲到家门口了,他老先生还在那里搂着老婆睡大觉!这究竟是警觉性不高呢,还是对人民生命财产漠不关心呢?”这样,既保留了口语化的特点,又使句子简洁多了。
也有一些即席讲话在层次、观点、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动“大手术”才能整理好,有时还需加入秘书本人的发挥与创造。这种情况下,就要将稿子送领导审阅并将有关问题汇报清楚,领导同意后再印发。
发表评论(审核通过后显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