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的“叙”与“议”是什么关系?应怎样把握?
- 技巧分类:职场办公
- 技巧标签:调研文章  议论 
- 技巧链接:https://wpfx.org/skills/3614.html
- 技巧详情:
调研文章的“叙”与“议”是什么关系?应怎样把握?
叙即叙述,议即议论,二者都是成文的基本手段,缺一不可。它们各有各的功能,但又彼此不可分离。叙,就是把经过分析的材料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有的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有的按轻重缓急,还有的是按不同的特点或逻辑关系,只要事实清楚,层次分明,“叙”的任务就完成了。但作为调研文章,光有“叙”显然是不够的,要不就不是调研文章而是记叙文了。这样,“议”的作用就凸现了出来,它根据“叙”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或总结经验,供人们借鉴运用;或探讨规律,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或建言献策,指导实践,促进工作;或判别是非,道明利害,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促成某一问题的解决。同样的道理,“议”不可能脱离“叙”而单独存在,要不就不是调研文章而是议论文了。调研文章之所以要夹叙夹议,道理就在这里,这有点像夫妻俩“合作”生小孩,离开哪一个都不行。
下面我们来看看:夹叙夹议有哪些方法需要把握?
其一,“议”要与“叙”相呼应,防止前后脱离。例:“叙”的部分有这样一段重要内容:“部分基层法院不问具体情况如何,动辄对债务较重的企业采取查封财产、冻结银行账号、传讯法人代表等强制措施,这对于困难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在“议”的部分就应提出解决的办法,但作者只是泛泛地提了一句“各部门要为企业走出困境提供帮助”,怎么帮助却只字未提,重点“议”到其他方面去了。这显然与前面的内容脱了节,变成只“号脉”不开“处方”了。
其二,“议”要与“叙”相吻合,防止相互矛盾,搞成牛头不对马嘴。例:“叙”的部分提到“农民迫切要求减半征收农业特产税,以支持他们发展果业生产”,这一要求应该说是合理的,作者所以把它摆进去,原本也是持支持态度的,但因为材料中同时反映了少数企业存在偷税漏税行为,所以到了“议”的部分没有把农民的合理要求考虑进去,而是说:“为了实现财政增收目标,必须坚决杜绝税收跑冒滴漏现象,确保及时足额征收。”也许作者是无意的,但客观上造成了前后矛盾。
其三,“议”要贴紧“叙”,“议”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防止任意拔高,夸夸其谈。例:“叙”的部分列举了某县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的作用,积极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事例,这一经验值得推广是毫无疑问的,但作者却把它“议”到了吓人的高度:“这是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面旗帜,是方式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说明:只要充分发挥:‘三老’的作用,我们就一定能用无产阶级思想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有必要抬得这么高吗?何况人家“三老”也未必真有那么大神通。让人一看,简直对典型本身的真实性也要表示怀疑了。
其四,“议”要在“叙”的基础上深化、升华,防止流于浮浅。例:“叙”列举了几个乡镇分流干部创办示范服务基地,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带动了群众致富的事例,接下去是这样“议”的:“这是一项有益的探索,是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群众的一件大好事。建议予以总结推广,鼓励更多的干部走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话是没有错的,只可惜“议”得浅了一点,作者没有看到这一新生事物的深层意义:它有利于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有利于帮助干部转变观念,掌握做经济工作的真实本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改进工作方法和改善干群关系,变过去的“逼着群众干”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既涉及观念又涉及方法的重大改革举措。揭示到这一层,文章的分量当然就大不相同了。
其五,“叙”与“议”都要注重质量,讲求效果,既不能重“叙”轻“议”,也不能重“议”轻“叙”。重“叙”轻“议”,就会偏向于罗列现象,导致“议”得不够、不深,文章就会缺少理性色彩,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过来,重“议”轻“叙”就会偏向于抽象分析,甚至空发议论,文章就会缺少事实依据,不能让读者信服。当然,“重”与“轻”并不是以字数多少、篇幅长短来衡量的,而是由其内在质量来决定的。“叙”能叙得充分,“议”能议到点子上,也就达到了目的。
其六,“叙”与“议”的摆布要合理,衔接要紧密。这一点与文章的结构有关。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叙”与“议”分别作为一个部分,“叙”归“叙”,“议”归“议”,但逻辑上是连接在一起的,即前面交代“情况怎么样”,后面说明“为什么”和“怎么办”。另一种是边“叙”边“议”,每一个层次下面谈完情况接着分析,若干个层次谈完后,最后来一段概括性的文字作总结。请注意:这两种方法不可混用。比如边“叙”边“议”的方法,通常是在若干观点(或小标题)并列的情况下使用的,如果改用先“叙”后“议”的方法,那就变成了这样:前一部分分若干层次摆情况,后一部分又要相对应地分若干层次发议论,这样就等于把“叙”与“议”割裂开来了。看一个例子:某篇文章第一部分并列三个小标题:“1.培植骨干财源刻不容缓;2.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值得引起重视;3.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必须抓紧解决。”小标题下面各自列举了情况和问题。如果按先“叙”后“议”的方法,那么在第二部分又要分别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怎样培植骨干财源、怎样控制国有资产流失、怎样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这样就显得生硬、机械,使文章内容失去了连贯性和粘合度。
其七,“叙”和“议”都要扣紧观点来展开,使观点有血有肉,生动丰满。这里需要防止的一个问题是:“议”与观点联系不紧,或者根本就没有“议”,留下“叙”在那儿孤零零地支撑观点,文章就变成观点加例子的图解式文章。这样的文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比如某篇文章,第一个观点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开思路”,紧接着就是例子:某某县通过解放思想大搞招商引资,效果如何如何;第二个观点是“只有狠抓机制转换,才能增强企业活力”,紧接着又是例子:某某企业通过实行股份制改造,活力大增,效果如何如何。用例子来印证或解释观点,这是对的,也是需要的,没有例子就会使观点失去生动性和说服力;但光有例子未必能支撑起观点,而且在写法上也显得生硬、单调。像这篇文章,从观点一下子跳到例子,首先给读者的感觉就不怎么好,太突然了,转得太快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亮出观点后,先用“议”的方法把观点展开,再过渡到举例子。比如第一个观点下边就可以先“议”上一段:“思路活不活,与思想解放不解放有关。无数事实证明:解放思想天地宽,打破禁锢办法多……”紧接着举例子,这样就很自然了,文章也显得丰满了。有些时候,举完例子还可以接着再“议”,但不是重复前面的“议”,而是就这个例子本身而“议”,以进一步印证观点的正确性。当然,不能“议”得拖泥带水,唠叨不休。比如上边这个例子举完之后,接着可以“议”上几句:“……这就是很好的例证,设想一下,该县如果不是大胆打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顾虑,能走出‘开放兴县’的路子来吗?财政收入能连续几年双位数增长吗?”话说到这里就可以了。
发表评论(审核通过后显示) 取消回复